输出驰名品牌,异地联办园区,上海漕河泾开发区以“飞地园区”破解招商瓶颈,诠释上海“创新驱动”——
除了位于上海徐汇区的漕河泾之外,在上海的浦江、临港、外高桥、松江、康桥、奉贤以及浙江海宁、江苏盐城,都有一个叫作“漕河泾”的开发区。这8个“漕河泾”与距徐家汇商圈4公里的漕河泾开发区本部的关系,是同宗同源的“一家人”。
作为首批国家级开发区之一,漕河泾开发区依托“一本部、六园区(浦江、临港、外高桥、松江、康桥、奉贤)、两分区(浙江海宁和江苏盐城)”的布局优势,在全市率先推出“统一品牌、跨区布局、多点联动、协同发展”的大招商战略,走出一条开发区转型的新路。
“腾笼换鸟”,天高任“鸟”飞
今年是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攻坚年。刚刚结束的九届市委十五次全会要求,全力以赴抓项目,坚定不移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散落在上海经济版图上的多个开发区,无疑担当起“调结构”的先锋。目前,上海拥有国家级和市级各类开发区40多个,随着上海产业转型的逐步深入,开发区重塑功能已迫在眉睫。
漕河泾开发区是全国首批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之一,具有先发优势。但是,经过20多年发展之后,开发区已在全国遍地开花,漕河泾开发区想保持竞争优势,必须走出政策依赖,打造适合园区特点的新竞争力。
“漕河泾开发区最大的特点是紧跟国家战略,乘势而上,将践行国家战略和谋求自身发展有机结合,在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背景下进行跨区域产业转移升级,既发挥老国家级开发区的先发效应和窗口、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又促进本部区域产业升级,突破开发区发展的资源瓶颈。”漕河泾开发区总公司副总经理吕鸣介绍,在“腾笼换鸟”,提升产业能级的同时,“腾出来的鸟儿”不是简单地放掉,而要区别对待,落后的产业要毫不留情地淘汰;对不符合本部定位,但依然有发展潜力,且是产业链中不可或缺一环的企业,要用心呵护;对本部放不下的鸟儿,要积极为其寻找新的发展空间。通过建设“飞地园区”,引导“鸟儿”从本部转移到分园,实现全产业链发展。
漕河泾建设“飞地园区”,还有个更现实的动力:破解招商引资的土地困局。作为全国面积较小的国家级开发区,漕河泾开发区本部仅有5.98平方公里,其面临的发展物理空间受限和入园企业要素成本不断攀升的挑战更加突出。在这种形势下,通过摸索,漕河泾开创了独特的走出园区本部,到上海郊区、长三角寻求空间的“飞地发展”新模式,从单纯的招商引资向产业投资方向发展
漕河泾开发区走出上海,同样坚持公司化模式进行市场化运作,漕河泾开发区输出“漕河泾”品牌,派出管理团队,都挂漕河泾开发区的牌子。比如,由漕河泾开发区和海宁经济开发区共同出资组建“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海宁分区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是海宁分区唯一的开发和经营主体。该公司前期投入资金1亿元,漕河泾出资5500万元,占55%的股份。
“大招商战略是漕河泾品牌战略的协同战略,既是实现漕河泾从上海市著名商标向全国驰名商标飞跃的具体要求,也是提高漕河泾开发区整体竞争力的内在需求,通过总部和各分园区产业错位和统筹布局,有助于漕河泾在战略性项目上整体参与产业链分工。”吕鸣说。
精耕品牌,“贴身紧逼”抓服务
“园区发展,光靠政策不行,吸引企业落地,光靠优惠措施也不行。”漕河泾开发区总公司招商中心总经理沈寅介绍,过去那种“拉到篮里都是菜”,或靠免租金、送装修补贴来招揽企业的做法,早已落伍,“企业其实更看重园区的产业配套和综合服务能力,更看重园区对企业长期发展的价值。
招商模式发生巨变。“过去建园区,管理方按自己的想法建,现在则根据企业需求和发展进行规划和建设。过去,招商是谈项目,客户来了,谈面积、商务条件、政策;现在招商前移,与客户共同规划未来发展,给客户提供中长期发展的整体解决方案。”
刚在纽交所上市的互联网娱乐公司淘米网,刚入驻漕河泾时只有一套三房两厅的办公室,现在公司在开发区有6层的办公面积,约500人的员工队伍,还预留着不小的办公空间。公司首席运营官程云鹏说,漕河泾开发区为淘米网络这样的新兴企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指导和配套服务。办公面积从200到500平方米、从2000到1万平方米,团队人数扩张,却从未搬离漕河泾,“在这里,我们实现了无缝扩张。”
如今,漕河泾开发区实现多点联动,各分区的管理模式拷贝本部经验,成本打折,服务不打折。今年初,在漕河泾开发区松江高科技园里,为迎接全球著名的检验认证集团———法国必维国际检验集团入驻,园区不惜用9个月等待这家企业,损失近200万元租金收入。园区负责人告诉记者,之所以引入必维,是想让众多企业不出园区就能享受到权威认证、检测等服务,而这将有力提升园区的品质和档次,吸引产业链上下游的项目落户。
现在,漕河泾开发区有一批员工,往返在上海、盐城、海宁之间,把本部的管理经验输出到“飞地园区”,在当地招聘的工作人员也定期到本部接受培训。在漕河泾江苏盐城分区设立生产基地的佛吉亚公司副总裁夏欣跃说:“在盐城至少有15%人力成本的优势。这样的地方我们不是很熟悉,但是漕河泾开发区从土地到厂房建设,到配套服务都非常好,我们信任娘家人的服务。”
美国3M公司对中国投资的70%在上海,对上海投资的80%在漕河泾。3M最初入园的是一个生产厂,后来逐步引入供销、研发、设计、测试、培训等,目前已在漕河泾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现在留在本部的是3M研发总部,生产基地延伸到了漕河泾浦江园区。3M正是跨国企业在漕河泾发展的经典样本。
漕河泾开发区原来主攻第二产业,在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推动下,近年来,他们开始“优二进三”,在漕河泾总部和各园区,根据资源禀赋和要素成本不同,有侧重地发展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和高科技先进制造业。其中,漕河泾本部重点引进国内外著名企业集团的“一部三中心”,即地区总部、研发设计中心、运营结算中心和管理服务中心。近期,又有卡斯马、固安捷、依工等四家500强企业的总部和研发机构落户漕河泾。
解放“四肢”也有章可循。已将中国总部和研发中心迁入漕河泾开发区本部的世界500强企业法国佛吉亚想扩大规模,建设汽车座椅机械调解装置产品生产基地。漕河泾开发区总公司的服务团队多方调研,实地考察,与江苏盐城对接,让佛吉亚的部分产品为当地的东风起亚公司配套。“佛吉亚找到了客户,拓展了市场;东风起亚完善了产业配套;漕河泾实现了产业链整体布局;盐城引进世界500强企业,皆大欢喜。”吕鸣说。
漕河泾的“飞地园区”定位各有侧重,如浦江园区定位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环保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松江、奉贤园区是生产性服务业园区,外高桥是现代物流园区。本月初,漕河泾开发区签约了10个项目,总投资2.9亿美元,其中8家为世界500强企业,除漕河泾本部外,8块“飞地”引资超过2亿美元:中远(集团)总公司和普泰(香港)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投资1.5亿美元,在海宁分区建设中远普泰物流园区项目;东风科技公司和百事公司在浦江高科技园建新项目;上海天沐自动化仪表有限公司入驻松江的漕河泾开发区新经济园;日本丰田汽车全资控股公司丰田纺织(中国)有限公司入驻漕河泾康桥园区
【记者手记】
“走出去”助上海“转型发展”
“十二五”期间,总部经济的拓展,将是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标志,对于在全国乃至全球配置资源的大企业来说,总部的选址,考虑的不光是光鲜靓丽的区位,更重要的是周边区域产业链的辐射和配套。如何回应这样的需求,漕河泾的大招商正是一个示范。
市商务委主任沙海林介绍,现在政府正在了解总部整合全国乃至全球资源的过程中的一些想法和做法,有关部门将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争取把上海的总部经济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上海市政协委员马进提出,上海几十个开发区已经在开发管理、招商引资、人才科技和品牌效应等方面都形成了独特优势,应该借助上海开发区的优势,与长三角地区合作共建开发区。与异地共建,易流于表面,比如缺少市级职能部门统一协调,制约发展;与外省市协调不够,享受当地相关政策不能“无缝对接”,停留在联合招商等浅层次和松散型合作层面等。
马进建议,应以政府为主导,积极支持与帮助开发区异地合作办区,扫除体制性障碍;建立长三角地区合作共建园区的多方利益共享机制,如设立“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基金”,解决政府资金支持和补助等问题。发挥漕河泾等开发区的带动作用,让更多开发区探索与长三角地区合作办区机会,形成研发、营运、管理中心等在上海开发区,生产、制造基地等在长三角其他地区的开发区,以上海开发区为龙头、长三角园区为龙身的完善产业链。